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文章详情

新闻资讯西北的羊与丧葬

原创文章 大众考古 2017-08-25 7274人阅读

羊从伊朗高原引进后,似一剂新鲜血液,逐渐融入、沉淀于西北地区先民的文化基因中。羊不仅给人们直接提供了肉食、奶酪、皮毛资源,也有助于当地生业模式的合理调整,可以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畜牧或游牧生产,减轻了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而游离于农业的新生产阶层的形成,又加速了该地区社会群体的重新整合。人们的衣、食、住、行渐渐都与羊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羊文化也渗透于西北地区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甘肃酒泉高闸沟村魏晋墓画像砖中的《放牧图》

我们最早可以在距今 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羊文化的端倪。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石岭下类型和青海民和核桃庄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发现有随葬的羊下颌或骨架。

距今 3500~3000年间四坝文化墓葬也多以羊随葬,甘肃玉门火烧沟就出土了大量的羊角、羊头和羊骨。甘肃民乐东灰山四坝文化墓地虽说殉牲动物中猪占较大比例,但是葬羊亦有3例。距今3100~2800年间辛店文化的甘肃民和小旱墓地、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寺洼文化的甘肃西和栏桥墓地、甘肃合水九站墓葬等,都有不同比例葬羊殉牲习俗的发现。可以说这些都是西北甘青地区丧葬观念中,羊文化的较早植入。

从西汉开始,儒家伦理道德、"事死如事生"观念、鬼神思想、道家学说等在丧葬习俗实践基础上逐渐丰富起来,羊题材在丧葬中的运用也更为广泛,物化主要有青铜羊、陶羊、木羊、石羊、泥塑羊俑等作为随葬品,图像化集中在汉晋以来墓葬壁画里对羊的描述。

到了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常用泥塑的生肖羊俑,与其他生肖俑组合成十二生肖俑。20世纪50年代,黄文弼先生在焉耆明屋遗址发现十二生肖俑像头部,皆为泥塑。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曾出土一件泥塑羊首俑,残高52.5厘米,为站立姿势,兽首人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

张家川马家塬出土大角羊形金质银质车舆饰

图像化形式中,羊文化主要作为装饰品出现的。如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了诸多具有草原文化因素的金质、银质大角羊形车舆饰品,不仅展现出随葬车的豪华程度,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盛行厚葬的习俗。

羊在图像上表现出的艺术形式在随葬衣物上也零星可以看到。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对羊对鸟树枝纹锦,其图案中对羊相背,身上有斑点,皮毛卷曲蓬松,尾大而后弯,颈上系一条红色飘带,迎风招展,显示出生动活泼的情趣。

嘉峪关新城1号墓画像砖中的《畜牧图》

山东苍山东汉墓前室东壁车马画像砖

领羊习俗

在甘肃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项古老的丧葬仪式,称之为"领羊"。该仪式一般在夜里举行,由相当于祭祀的主持人不断地向早就准备好的一只羯羊(人们认为死者灵魂已经控制了它)身上泼水。同时,死者的第一位至亲就生前未了之事耐心而细致地猜测,并无条件承诺解决。后人诚恳地揣测各种事由,邻居们则在一旁帮腔,并对着羯羊大声喊叫:"领!领!",直到"死者"表示满意时,羯羊就剧烈抖动起身体。这时,孝子们就痛哭起来,鼓声、唢呐之声的丧乐伴奏着他们的哀嚎声响起。之后,第二位亲人开始"领羊",亦是向这只羯羊身上泼水,如此往复进行。

领羊是生者与死者灵魂借助羯羊为中介而进行的最后一次对话,之后就阴阳分隔了。实际上,至今在川西北羌人的精神领域,羊不仅可以沟通生者与死者的交流,在查找死者病因、替活人受死除病方面,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点赞
2人已点赞

更多精彩文章